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资源:“造血”扶贫路更宽资源:“造血”扶贫路更宽

2016/8/11 9:39:25      点击:

     “建基地、创特色、抓规模、树品牌、出亮点”,逐步实现“一村一品”……资源县以贫困村精准脱贫摘帽、贫困户精准脱贫为目标,积极探索新型扶贫模式,通过扶贫产业开发,推动精准脱贫工作

1 示范基地 产品直供港澳

  8月1日,记者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采访时看到,一个占地60亩的专业批发市场里有8辆大型货运汽车在等待装车,村民们正在忙碌地分装西红柿。“现在还不是西红柿上市销售的高峰期,往年的上市高峰期,每天凌晨5时,这里就挤满了前来卖西红柿的村民。”市场管理人员说。

  “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。”车田苗族乡乡长罗忠华说,经过几年的发展,西红柿种植在该乡已形成规模,村里那一栋栋漂亮的楼房,都是“西红柿楼”。

  当天,在两水苗族乡烟竹村白洋坪屯的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里,10多名村民在忙着采摘西红柿和辣椒等果蔬。

  这个种植基地周边无工业污染,具有天然的温度、湿度、通风、光照、易排灌等优势,严格按照流程生产有机蔬菜,全部产品供应港澳地区。

  “目前已发展种植有机蔬菜60亩,主要生产茄果、叶菜、瓜豆、辣椒等品种20余个,可以实现全年循环种植。”县农业局派驻基地技术指导张晗辉介绍说,该公司采取“公司+基地+贫困户”运作模式,27户贫困户以劳力、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,走合作共赢发展之路。

“扶贫产业发展一定要严格按照产业标准发展生产,树立有机生态产业榜样,让群众看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主动积极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,在产业的带动下,早日脱贫致富。”县委书记韦绍艺在该基地调研扶贫产业发展时强调。

取得新成效。

 2  因地制宜 选准扶贫项目

  资源县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气候条件,坚持走“粮食生产保稳定,经济作物增收入,特色农业促发展”的路子,建立了以红提、西红柿、猕猴桃、金银花、食用菌、茶叶、百合、油茶为主的生态农业体系。

  其中,红提和西红柿两大“亿元”富民产业发展迅猛,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。目前,该县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超万亩,这一新兴水果产业不久将成为继红提、西红柿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亮点。此外,中药材、食用菌、茶叶、百合、油茶等种植业也已初具规模。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,成为该县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。

  其实,不仅是种植业,养殖、旅游等产业开发精准脱贫工作也取得很好实效。

  今年,该县主要抓好资江流域水产产业带、浔江流域百合、辣椒产业带和高山中药材产业带的建设,共投入产业扶贫开发资金800多万元。

“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,选准、选好产业开发项目,才能彻底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,培育长效增收产业,从根本上解决加快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。”县委副书记、代县长谭玉成表示。

 3 整合资金 做强扶贫产业

  “产业开发既要‘输血’,更要‘造血’,实施产业扶贫是最根本,最有效的手段,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资金及政策支持。”资源裕农竹鼠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扬杰说,他们从2013年开始产业扶贫开发,受益贫困群众达600余户,有的养殖户现已建立了规模化的分场。

  “县里乡里都鼓励我们创业,为我们争取项目、联系技术指导,我们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。”车田苗族乡无公害水果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李艳忠说,该合作社中30户115人为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人口。

  据悉,资源鼓励支持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农户实施产业项目,推广“公司+基地(合作社)+农户”产业化经营模式,而企业(合作社)在技术上提供支持,并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,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贫困农户务工并支付薪酬。

  “带动能力较强的合作社优先评定为示范社,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。”资源县扶贫办主任李承宏说,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的前提下,该县允许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有能力、有扶贫意愿,带动贫困户就业、增收效果好的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。

  为加快推进构树种植规模化、产业化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该县对县域内构树种植项目实行奖补政策。凡当年采用良种构树苗木按项目建设质量及技术要求进行种植,并以“公司(专业合作社)+基地+贫困农户”模式种植,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达到50亩以上,经验收合格均可享受奖补政策。补助标准为2000元/亩,贫困农户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6000元/户,作为示范基地建设的贫困农户补助标准可适当提高,但最高不超过8000元。

(文章来源:广西日报)